儒者身影─訪胡楚生教授 ◎林俞均 從小就愛看各種小說的胡楚生老師,和大多數的中文人一樣,中學時英數不是頂尖,但在作文方面卻有特別的天份。當時的國文老師龔乾升先生,對胡老師的作文特別讚賞,老師便是從那時開始對作文產生興趣,之後漸漸從中得到了成就感,後來更曾在校刊上發表過文章。也許那個時候,就決定了老師將來的中文之路。 緣起不滅 教職之路 唸東吳大學時,小學的課程都是提早一年就開始接觸的,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提早對課程熟讀。那時老師經常閱讀一些學者的書,如梁啟超、錢穆、熊十力…等先生的著作。到了報考研究所時,更多花心思去準備。就這樣,老師考上了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。 民國五十五年時,位於新加坡的南洋大學正在四處延請教師。當時唸完碩士不久的胡老師應聘前往任教,就這樣,老師很自然地走上了教職之路,同時也在當地修習博士班課程。 認識胡老師的人都知道他對音樂的偏愛。不論是傳統還是西洋音樂,老師都十分喜愛。或許因為傾聽音樂的習慣,所以對聲音的感受會較其他人來得靈敏。除了西洋古典音樂名曲,在傳統音樂中,像「二泉映月」及「桂林山水」,老師也覺得這兩首曲子不管以什麼樂器、什麼角度欣賞,都是相當動人的樂曲。 胡老師斯文的氣質,看起來一身的書卷氣,但是讓人出乎意料的||老師年輕時竟是個活躍的籃球高手。原來老師在唸書之外,特別酷愛籃球運動。初中進入籃球校隊,三年級擔任籃球隊隊長直到高中畢業。印象最深刻的是帶領省鳳中籃球隊勇奪冠軍的一役,談起當年的光榮紀錄,老師臉上更見一抹神采飛揚。精采的籃球生涯持續到大學時期,擔任校隊代表,直到博士班專心於學業才慢慢減少。 小金門之行 民國五十二年老師前往小金門服役。當時正值八二三炮戰過後五年,地理位置上情勢仍相當緊張。老師以預官身分在小金門,擔任排長,並曾任政治教官。也曾擔任小金門駐守師的籃球代表。在這個時期,老師認識了幾位很好的朋友,像是其中一位師大英語系畢業的朋友傅建中,口才很好,文筆又佳,現在是中國時報的駐美特派員,評論寫得相當優秀。 退休後的計劃 老師退休之後,大四必修的訓詁學課程,已轉由年輕的老師任教;對同學來說,訓詁學或許比較枯燥,但對於將來任教或是學術研究上卻很有幫助,值得用心學習。至於三年級的老莊課程,老師目前仍然繼續擔任。 對於退休後其他的計劃,老師決定在空閒的時間裡多唸點書,多寫些想寫的東西,研究領域則以清代為主。 對莘莘學子的建議 相較於以前生活的簡樸,現在的社會多姿多采,大學風氣自然也與從前不同,今昔相比的差異不能同日而語。老師認為同學們應懂得如何去規劃大學生活,選定目標,並朝著目標努力前進。 給系友的話 同學們畢業以後,大家分散各地,每個同學各在不同的領域裡發展,見面也就不像現在容易。老師希望同學之間,能彼此多多聯繫,並把握相聚的機會,而在興大舉辦校慶或系友會的時候,也盼望同學們能多回母校來看看。 (本文作者為第35屆系友,原文刊登於91年9月出版《系友通訊》復刊號,頁13~14)
結緣中文
允文允武大丈夫
問起老師『老莊的哲學是否能印證在生活中?』老師便以他熱愛的籃球為例說明:球賽不能一味硬拼,精湛的技巧仍然可以克服粗壯的對手,寓於其中的便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。就像投球時會先作些假動作(虛),再投球進籃(實)。雖然在那個時候不會想到這層關係,但如今想來,兩者也有相通之處。
對於閱讀與聽講,老師主張兩者同樣重要。「多聽課總是有好處的,」老師語重心長地說。「同學若只是自己看書,只能傾向於平面性的思考;而師長們做人處事的經驗、心得,往往比有形的文字更有用處。」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