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林育信系友專訪  ◎鄭沛文

      藉著系友通訊安排採訪專題的機會下,我們訪問到就讀於清大中文博士班的第二十四屆系友──林育信先生。學長目前除了一週兩堂的博士班課程外,同時也在中國技術學院及補習班任教國文。談到求學過程,學長歷經高工及二專五年的學習後,有感對中國文學始終不滅的熱情,故在退伍後插班考進中興中文,展開四年基礎求知的累積。畢業後,基於先前曾在廣告公司工讀的經驗,加上對創意激盪的興趣,於是踏入社會後,選擇自己創業

從事廣告。然而在四年的廣告人生涯裡,他發覺,在一件件案子企劃完成所得的成就感中,仍然欠缺一種內在的踏實滿足;換句話說,自己並未像讀書能從日積月累、逐漸豐厚自我的知識學問裡獲得愉悅。在深感廣告圈不能讓自己真正有歸屬感的情況下,學長決定重新投入學術領域,找回適性的生命方向,因而報考清大研究所,一路攻讀至博士班。

至於當我們問及,中文人將來如欲接觸廣告業該從何著力時,他則認為,廣告在台灣發展還不夠成熟,大眾缺乏對深刻表達的接受度。普遍來說,台灣學生在學校多未經啟蒙,不夠了解自己的興趣性向,在大學期間通常迷迷糊糊,一來很少察覺、思索問題以致心智不成熟,二來書唸不夠,對外界理解薄弱,不清楚社會文化的潮流變遷,往往到畢業後才感嘆基礎打的不夠。所以學長還是奉勸在校生應該盡力把課內該學該懂的東西唸好,廣告的核心仍在文學;另外相關的西方文化理論也要多元接觸。
       學長對現在學生選課的不均衡也表示關切。針對古典基礎課程日益冷門化和現代文學選修人數暴增的現象,他覺得原因關乎整體程度不足。現代文學領域只要鑽研個一、兩年就能小見成果,而古典文學則需費長期累積經營,時間和耐力是要拉長來算,才會有所表現。一味趕流行、追求新穎理論或勁爆觀念,只會讓學生的氣質空泛虛無化。像現在大量出現的作家八九素養不夠,談不出有歷史感、深沉引人思量玩味的懷抱。讀者閱讀數量不夠、品質不高也是普遍弱點。此外,他建議同學對於有關思想、哲學的書籍不妨多涉獵,這些基本的觀點影響整個中國文學甚鉅,其中包含雅成俗成的差異和民族性的底層根源,尤其像宋明理學標榜的是實踐哲學,絕非口頭、紙上式空泛地演義。現代人的心靈成熟度不見得高於古人,不變的文學本質只是依附在變動的形式上,古來的詩經、楚辭、論語、孟子、老莊、佛學…皆然。所以對於基礎概念的掌握如果廣度不夠,很容易在研究的過程頻犯常識性錯誤。另外一些西方經典,如亞里斯多德、柏拉圖、歌德、雨果…等重量級的作品也不能遺漏,這些都會逐漸內化成為個人的視野觀點,再配合文學概論,就會比較充實可信一點。

求知欲和沉迷其間的興趣,是推動學長繼續航行文學領域而

不悔的最大信念。當初他決定插班念中文系,雖說幸運地免去家人的勸說阻礙,但在社會整體價值觀的衝擊下,學長也自覺到堅持一條路的可貴。他引出一段梭羅《湖濱散記》的話:「我選擇了一條跟別人不一樣的路,因為我聽到了另一種鼓聲。」毋庸害怕聽見內心深處傳來的渴望,人的一生都在奮力追尋自我價值的實現,不同的是路途的迂迴或筆直。學長希望學弟妹在校期間趁早接觸、把握各種抉擇機會,獨立思考問題,不要在面臨畢業之際盲目從眾。再者,讀書時心態也要正確,太功利或根據對該科老師的好惡影響學習都不正常。

至於學長對系上的建議,他認為除了多開選修課外,最好能開放外文、歷史系課程跨系選修以擴展學術廣度。另外對學弟妹的個人感想,他懇切地覺得在校生切勿身在福中不知福,求學的歲月實在是生命中充實愉快的過程,他常覺得畢業後對大學所讀的東西都太荒疏了。現在的學生基礎不夠,有時連提問題的能力都欠缺,學生之所以在讀書上沒有動力熱情,是因為不知該「怎麼讀」。每個老師就是一座寶藏,學生還是要主動多跟老師接觸,如此或許對人生觀將有積極影響。    
(鄭沛文為第35屆系友,原文刊登於91年9月出版《系友通訊》復刊號,頁18~19)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chuchinese 的頭像
    nchuchinese

    nchuchinese

    nchuchine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